石雕雕塑擺件,在不了解該行業(yè)或者從未涉及到有關石雕的人來說,認為其應該不算是個非常貴的商品,但殊不知,不管是大件小件石雕擺件,它的價格可能就會讓你覺得貴。就比如,一件石雕石燈,大家可能都覺得只需大幾百塊錢的東西,但賣家報價都要兩三千,客戶都會覺得非常貴。因此,石雕這種東西,在一些外行的人看來就是個輕奢品,可買可不買的東西。但是就比如家家戶戶裝修,會用到庭院圍欄,家用小花盆,庭院小涼亭,墻壁浮雕等,如果這些只是采用普通磚頭或者市面便宜的來代替,毫無疑問,這樣的東西質(zhì)感遠遠差于石頭欄桿,石頭花缽,石雕涼亭。
用大理石的東西保存年限更久,更牢固,而且更加大氣美觀。另一方面,對于石雕的應用來說,宗教寺院祠堂會更多,那為什么寺廟會比較偏愛石制品呢?宗教文化豐富高深,它不僅僅是幾本史書記載,更多的也是通過一件件石頭作品傳遞下來的。因此宗教文化也是一種石頭文化。宗教的形成和發(fā)展不隨朝代的變更而消失或者出現(xiàn),而是帶著歷朝歷代的印記一直向前發(fā)展。如何才能有效記載下這些信息,靠的就是放置千百年,仍能保持其基本原貌的天然石材制品。無論是農(nóng)村宗祠還是宗教寺院,他們成立的之處絕對不是某個人或組織的一時興起。宗教寺院的設立是要經(jīng)過國家宗教管理局審批備案的,每一座寺院是國家認可的,是帶著宏遠的目標,帶著宣揚佛法的偉大愿景去建設的。基于購買能力及香火錢的限制,有時可能不能使用很好的東西,但是在這種千年不腐的石材用品上,從來都不會含糊。佛教弟子的日子過得相對清貧、簡單,日常的開支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,也不會像世俗的眾生一樣尋歡作樂,沒有什么娛樂活動,不會存在額外的費用。因此,只要省吃儉用,香火錢不斷,再加上偶爾有人發(fā)發(fā)善心,捐獻一些,寺廟應有的石雕制品也能準備齊全。而寺廟山門牌坊在寺院中也是很常見的,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下石牌坊的存在意義。
牌坊,從古至今,不管在中國還是世界各個地方,都是被公認為作為古老的中華文化的一個象征和標識。那么對于牌坊的應用是有一個怎樣的歷史呢?通過本文我們可以來大概了解下。石牌坊在我國歷史上究竟始于何時?
其實目前還不能很準確的說明,但可以確定的是寺院石牌坊起始要遠遠早于宋代,其淵源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中葉。石牌坊可以說是經(jīng)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。不管石牌坊在結構上簡單或者復雜,終歸還是由兩大構成要素,那就是柱子和橫梁。它們之間有所不同的是柱子和橫梁的數(shù)量、形狀、式樣、粗細、高低、花紋圖案、所使用材料等的不同。在過去,牌坊的制作材料有很多種,比如鋼筋水泥,木制的,而如今基本上的牌坊都是以石材為主。
我們都知道,木制和鋼筋水泥,木制長時間后容易腐蝕,鋼筋水泥長時間后容易裂,所以兩種的使用年限都是非常短的。而對于現(xiàn)在的經(jīng)濟情況來說,消費者都是可以選擇石材作為牌坊定做的材料了,因為它不僅更美觀保存年限更久。而石牌坊這種門洞式建筑,都是在兩根柱子架著一根橫梁的結構。石牌坊只有一個重要作用,那就是作為標志性的建筑,它雖屬于起點綴的裝飾物,但也相當于“門面”。就如有句話說的好,“書要封面人要臉面”。而石牌坊就是街道或一些地點性的身份證,是一個地方建筑物的象征。牌樓中門兩側各有一個或啷個與中門樣式十分接近的小門,每一種門都十分精美,像結構牢固的石牌坊可以存在成百上千年。在近些年,牌坊的風格越來越多樣化。在澳門有大三巴牌坊、上海城隍廟標志坊、北京更是有各種各樣的牌坊存在,在每一座寺院山腳下都會有寺院石雕山門,還有現(xiàn)在的農(nóng)村入口也會建立這樣的石牌坊圖片樣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