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覺寺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,為永樂大帝出資建造,其中寺中的石塔卻并非在永樂年間,而是在之后的明成化年間。寺廟之所以得以建造是因為當時有一位西域的梵僧班迪達,他宣揚佛法,來到北京城,向當時的永樂大帝獻上了五尊金佛以及金剛寶座塔的設(shè)計理念,永樂大帝見倒這樣異域風(fēng)格的佛像非常欣喜,也就為其建造了這座真覺寺供其居住。班迪達為西域人,所以所建寺廟為最初的古印度佛教風(fēng)格,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藏傳佛教。至于石塔,是因為班迪達死后,為了紀念其功績,建造此塔,距今已經(jīng)500多年了。
真覺寺的金剛寶座塔的造型與印度的佛陀伽耶大塔的造型非常類似,但是有幾處不同的地方,應(yīng)該是建造者在根據(jù)中國建筑的風(fēng)格與藝術(shù)美感的認知方面進行了優(yōu)化,比如佛陀伽耶大塔的金剛座很低,石塔為四周小塔,中間一座大佛塔,大小對比非常明顯,并且在塔的外形方面,皆為平面堆砌而上的石板。但真覺寺的寶塔多了很多中式的元素,金剛座塔臺升高,五座佛塔大小差異并不明顯,且按照唐代密檐式石塔的建造風(fēng)格而立。故看到這樣的佛塔,多了一份中式建筑的森嚴與肅穆,并且多了一些層次感。
真覺寺金剛寶座塔采用磚石構(gòu)造,內(nèi)部用磚砌成,外表全部用青白石包砌。它的下部是一座平面略呈長方形的須彌座式石臺基,長18.6米,寬15.7米,臺基外表周匝雕刻梵文和佛像、法器等紋飾。臺基之上就是金剛寶座的座身,連同臺基高7.7米。座身分為五層,各層均有挑出的石制短檐,檐頭刻出筒瓦、勾頭、滴水及椽子,短檐之下周匝全是佛龕,龕內(nèi)各雕坐佛一尊,龕之間用雕有花瓶紋飾的石柱相隔,柱頭并雕出斗栱以承托短檐。
寶座南北面正中各開券門一座,通入塔室,拱門券面上刻有金翅鳥、獅、象、孔雀、飛羊等圖飾,南面券門上嵌有石刻匾額,上書“敕建金剛寶座,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造”字樣。從南面券門進入,經(jīng)過一方形過室就到塔室,塔室中心有一方形塔柱,柱四面各有一座佛龕,龕內(nèi)原有佛像,現(xiàn)已遺失。在過室的東西兩側(cè)各有石階梯四十四級,盤旋而上通向?qū)氉斏系恼滞?nèi),罩亭為黃綠琉璃磚瓦仿木結(jié)構(gòu),罩亭南北墻上也各開一座券門,通向?qū)氉敳康呐_面。臺面四周繞以實心石護欄,欄板雕出山形紋飾以象征神山。
琉璃罩亭北面就是五座密檐式方形小石塔,中央一塔高8米,有檐十三層,頂部是銅制的覆缽式塔剎,傳說印度僧人帶來的五軀金佛就貯藏在此塔中。四隅四座小塔高7米,檐十一層,塔剎為石制,形同主塔。塔身及塔座上雕有多種多樣有關(guān)佛教的紋飾,最多的是五方佛主的造像,共計一千五百多尊,龕門上雕飾的是五方佛主的坐騎:獅、象、孔雀、馬、大鵬金翅鳥等。中央主塔須彌座正面雕有一雙佛足,佛教中稱為佛足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