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阜孔廟(temple of confucius, qufu),位于曲阜市中心鼓樓西側(cè)300米處,是祭祀中國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廟。始建于魯哀公十七年(公元前478年),歷代增修擴建,與相鄰的孔府、城北的孔林合稱“三孔”。它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筑特色、規(guī)模宏大、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筑群。<br>孔廟的大成殿,結(jié)構(gòu)簡潔而整齊。重檐飛翹,斗拱交錯,雕梁畫棟,金碧輝煌。其枯檀飾以云龍圖案,金箔貼裹,祥云繚繞,群龍競飛。大殿四周廊下環(huán)立著28根雕龍石柱,均以整石刻成。前檐十柱深浮雕云龍紋,每柱二龍對翔,盤繞升騰,似脫壁欲出,精美絕倫。柱高近6米,直徑約1米,原為1500年刻制,后歷經(jīng)清朝火劫而于1724年重刻。在大成殿的兩山及后檐,有18根八棱磨淺雕龍柱,以云龍為飾,每面淺刻9條團龍,每柱72條,細心的工匠在石柱上記下了雕刻的龍的總數(shù),而前檐的10根廣場石雕龍柱為深雕浮刻,每柱有兩條龍對迎而翔,盤繞升騰,中間刻有寶珠為伴,云煙繚繞,柱腳綴以山石,襯以波濤。其10根龍柱兩兩相對,各具其形,變化多端,無一雷同,造型優(yōu)美生動,雕刻玲瓏剔透,刀法剛勁有力,龍姿栩栩如生。這是曲阜獨有的石刻藝術(shù)瑰寶。郭沫若先生曾為之贊詩:"石柱盤龍二十株,大成一殿此尤殊","天工開物眼前是,梓匠何曾讀圣書"。
歷史上不少皇帝曾去曲阜孔廟祭拜。傳說清朝某年,乾隆皇帝也要來曲阜。消息傳開,忙壞了曲阜人。該重修的,該粉飾的,該栽種的不到半年,曲阜城就煥然一新。尤其是孔廟大成殿前的那些石柱子,誰見了都說絕!在陽光照耀下,射影透進柱內(nèi),觀者只見云龍浮游而不見石柱肅立?;莅昌堬検裰A美,已經(jīng)超過了皇宮的龍柱,皇帝看到恐怕會怪罪下來。怎么辦呢,人們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:用紅布將石柱包裹起來?;实奂腊莸哪翘旖K于到了, 孔廟顯得格外壓嚴肅穆。穿過五進院落,皇帝看到大成殿,眼睛一亮一一眼前的殿宇黃瓦飛亮,雕梁畫棟;殿前一色紅綢包裹的廊柱,將雄偉的大殿襯托得熱烈而威嚴,氣派不凡。乾隆皇帝不由得贊許道:"孔廟大殿,名不虛傳。
石雕龍柱是中國比較特別的建筑,人們在常年累月對其研究的時候有沒有發(fā)現(xiàn),其實石雕龍柱已經(jīng)融入到了歷史之中,甚至,石雕龍柱的歷史實際上已經(jīng)慢慢的和石雕文化融合,和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文化融合,變成了中華文明的一種文化象征和文化底蘊。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較早的石雕龍柱:
以龍為飾源于龍崇拜,人們用龍紋裝飾各種器具、衣服和建筑的部件,于是,出現(xiàn)了龍柱。以龍飾柱始于何時?這是不易回答的問題。西漢劉向的《新序·雜事》講 了"葉公好龍"的故事。葉公名沈諸梁,字子高,被封于葉,故人稱葉公。"葉公子好龍,鉤以寫龍,鑿以寫龍,屋室雕文以寫龍。"按文中意思,葉公用的器具和 屋室部件都雕鏤龍紋,其中應(yīng)包括柱子。但因這是一則寓言故事,可供參考,不能作為龍柱出現(xiàn)的依據(jù)。
根據(jù)東漢畫像石上的建筑已出現(xiàn)石雕龍柱龍柱,可以肯定,以龍飾柱遲東漢已經(jīng)開始。山東微山縣兩城山桓桑終食堂畫像中,柱子以龍紋裝飾。該石雕龍柱于漢順帝永和六年(141年)。浙江海寧長安鎮(zhèn)畫像石墓的墓室北、西、東三壁均各雕有二根以龜為礎(chǔ)座的蟠龍柱。從拓片來看,龍爪為三爪。以龜為柱礎(chǔ),自春秋已有之。據(jù)任防《述異記》:"吳王射堂,柱礎(chǔ)皆是伏龜。"除此兩例之外,一些文獻也記載了漢代以龍裝飾建筑構(gòu)件的情形。《拾遺記》:"趙飛燕女弟居昭陽殿,……椽桶俱刻龍蛇形縈繞其間,鱗角分明,見者莫不競 栗。"東漢大將軍梁冀和妻孫壽建宅第,"柱壁雕鏤,加以銅漆;窗墉皆有綺疏青瑣,圖以云氣仙靈。"(《后漢書·梁冀傳》)《后漢紀》則曰梁冀:"作陰陽 殿,……梁柱門戶,銅沓紛漆,青瑣丹揮,刻鏤為青龍白虎,畫以丹青云氣。"(《后漢紀》卷20)從記載可知,從漢代起,以龍紋裝飾建筑之風更盛,宮殿建筑 和高官富豪的宅第均以龍為飾。在這種情況下,石雕龍柱的出現(xiàn)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雖然這個時期龍柱已經(jīng)有了雛形,但是我們應(yīng)該可以想象得到,這個時期的作品無論從外觀,工藝,內(nèi)在,仿真度等等方面都是非常粗糙的。并且隨著石雕老化的原因,我們在上面的地方,已經(jīng)很難看清楚當時的作品的情況了,只能大致上去還原這些作品,當然僅限于理論性的還原,在事實性的方面,還是無法更進一步的了解到哪些作品的詳細還原畫像。不過我們還是在市場上找到了漢代《大型龍柱璧環(huán)宜子孫和田玉牌》,這是一個非常精巧的玉石雕刻的小型龍柱作品,不過從這個玉牌我們可以粗略的看到龍柱的外觀,特別是龍,只能看到一個龍頭和前爪,這種局部的龍柱也很清楚的表現(xiàn)出了漢朝的龍柱的不同,柱體相對比較細,龍體會比較大,整體給人一種失重感,當然這種工藝方面的處理,也可能是當時流行這種加工方式或者習慣這種加工工藝而已。
實際上,漢朝的大部分龍柱依然采用的是木頭來加工的,主要是當時石雕技藝不夠發(fā)達,太大型的石材加工和雕刻有工藝方面和運輸方面的問題,所以沒有得到廣泛的推廣而已,而后來,因為長期戰(zhàn)亂,分裂的中國國情,導致石雕龍柱沒有發(fā)展環(huán)境,這樣一直到唐朝,才出現(xiàn)了大量的龍柱石雕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