坐佛是我們在寺院中經常見到的佛像。這類佛像造型大致是一樣的,其實不同點就體現坐佛的手印,然后就是頭部的一些改變了。石雕坐佛大體有兩種加工方式,第一種:依山而建的雕刻,這一類佛像把整個山體作為雕刻的背景,把山體周邊的多余的石料剔除,然后形成半圓雕,半浮雕的形式,這種常見的就是古代的大型洞窟佛像。第二種,在工廠把石雕佛像用精湛的石雕技藝和機臺把石雕佛像加工好,然后整體或者拼接需要拼接的石料分別運輸要安裝的地方進行安裝,第二種方式是現代石雕佛像大部分采用的方式,其人力投入方面最省。
這兩種坐佛各有特點,第一種的坐佛可以做的特別大,最高的坐佛有71米,這是第二種石雕佛像現在沒有達到的高度,并且第一種坐佛因為原料是山體,所以節(jié)省了大量的石料費用,因為依山而建,加工的很多工具不能使用,所以雕刻的難度增加,并且基本上是全手工完成,制作周期慢,并且危險性也很高,一般需要搭建腳手架才能完成加工,如果是懸崖壁的佛像,需要采用繩索懸掛的方式來完成加工。
第二種方式相對比較簡單,因為機臺可以完成石材的切割,開大荒方面,自動化雕刻方面都會減少人力的輸出。但是在后期的拼接和后期的安裝過程中,需要更多的安全固定事項。并且因為是工廠制作,荒料的購入,運輸費用比較高。
這兩種坐佛的加工方式不具有很強的對比性,一般依據寺廟本身的結構特點和地理位置而定,當然前者給人的視覺沖擊感更強,給人古樸的感覺,而后者給人科技感更強,給人現代石雕之美的感受。
石雕佛像坐佛是人們對于石雕佛像的一種姿態(tài)的刻畫,這種坐佛是佛像中重要的姿勢,主要是朗誦經文,傳播佛法,靜默沉思的時候采用這種姿勢,可以說,這是佛教的經典姿勢,當然我們說的是很正規(guī)和傳統(tǒng)的坐佛姿勢,就是打坐的這種姿勢,但是有些佛像并不完全遵守這樣的一種坐姿,有的佛像可以屈膝而坐,有的佛像可以倚靠而坐,有的佛像雙腿彎曲而坐,這些坐佛所代表的意義都是不太一樣的。正規(guī)的做法我們上面已經有說過了,不常見的坐姿是人們結合現代人所有的一些坐姿進行改進,把佛像人性化,讓佛更加和人結合的更加緊密,這些做法首先需要把佛像加工成各種不同的造型和姿態(tài),讓人們和佛像產生非常親近的感覺,只有在這樣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之下,慢慢的佛像文化才能快速的深入人心。
石雕佛像坐佛給人的感受是其他形態(tài)所不能表達的,這是一種宏偉大氣的感覺,最為經典的作品就是樂山大佛,這種坐姿加工的佛像讓人深深的感到震撼的同時,也不禁對這尊大佛有一種敬畏的情懷。
坐佛是人們對于佛像雕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,也是石雕佛像中比較重要的部分,他們承載著希望,詮釋著生命的意義,也教我們做人的道理和方式,伴隨信奉它的人一路走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