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中國化特色是歷史使然,是人文使然,佛教在歷史長河中經歷過興衰,正如人生必然經歷的起起落落,跌宕起伏,大概也正是因為經歷了這一番磨難之后,才成就了現代佛教文化在中國文化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中國多地建造有寺廟,廟里供有諸多佛教造像。本文河南洛陽白馬寺中保存的元代佛造像為例,來講講中國元代佛像造像的特征。
白馬寺三世佛雕像
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,是佛教在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,有著中國佛教“祖庭”的稱號,在寺廟中保存著23尊元代流傳下來的佛教造像,至今仍保存完好。先來看看大雄寶殿正中間供奉的三世佛,分別是釋迦牟尼佛、藥師佛、阿彌陀佛。這三尊佛外觀都造以金身,看起來輝煌壯觀。這三尊佛像石雕中國佛教元代很經典的造像,主要特征有 1.臉型豐滿圓潤,面相清秀靚麗,表情恬淡柔和。 2.肉髻高聳,多為帶三葉或五葉寶冠。 3.軀體健碩,肩寬,腰細,胸部豐滿。 5.蓮花臺座的蓮瓣肥大飽滿,底沿外卷 6.面部為倒置的梯形,五官緊湊,非常具有元代特征。
現代石雕佛像
根據記載,元代佛教造像藝術很多是從西藏傳入大陸而形成的,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藏式佛造像藝術風格和手法,而當時的寺廟雕刻的石雕佛像,也深得朝野上下的贊賞。從目前收藏在故宮博物館的元代石雕佛像來看,其藝術風格和特征就有比較典型的藏式以及尼泊爾地區(qū)的樣式特點,強調了雙肩以及軀干的雄健之美,也吸收了內陸地區(qū)的審美元素和表現手法,元代佛像造像面相較寬平,兩眼呈平直狀。這一元代佛像特征在這三尊佛像上的表現雖不是很絕對,但是大體是沿著這個造像佛像雕刻的,畢竟佛教造像一直在變化中,很多時候朝代與朝代之間也有承繼雕刻藝術風格的聯(lián)系。
花崗巖釋迦牟尼佛
元代佛像釋迦牟尼佛造像頭部和軀干比例協(xié)調,剛中見柔,面相寬平,具有漢地特征,身材勻稱,四肢、雙肩和胸部強調雄健之美,強烈的內在力度通過輕薄的袈裟彰顯無疑,手指修長柔美,袈裟紋樣簡潔,線條流暢,如行云流水,充分展現了中國元代佛像造像的時代特色。
中國石雕佛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