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5-04
2023
在寺廟雕刻中,雕刻師通常會采用圓潤、細膩的線條和形態(tài),以表現(xiàn)出佛像的安詳、柔和和慈悲為懷的特點。
山門正前,建有照壁:壁面金黃,壁頂青瓦;上題六字,南無阿彌陀佛。山門廳內(nèi),石獅一對,分列左右,在殿正前,擺放著一個寶鼎:最底層是滾圓三足;上兩層則是鼎檐六角。在石雕香爐的左側(cè),則有放生池。放生池內(nèi),擺放滴水觀音。另外我們繞過香爐,便是大雄殿了。
大雄之殿為單檐歇山頂,面闊三間16.45米,進深四間16.45米,為唐、宋小型殿堂常采用的形式。檐柱高4.34米,金柱高6.53米,內(nèi)外不等高,為廳堂規(guī)制。前檐柱礎(chǔ)為覆盆式,刻減地平鈒纏枝牡丹,其上原有木櫍,已糟朽,形制古樸,是為宋代遺存,東南金柱下直徑90厘米的素覆盆石礎(chǔ)也是宋代遺物。殿內(nèi)六根瓣形內(nèi)柱極富特色,與現(xiàn)存宋構(gòu)寧波保國寺的瓣形柱所不同的是,前者十二瓣,后者八瓣。斗栱為四鋪作單昂。轉(zhuǎn)角鋪作的后尾與正、側(cè)補間鋪作后尾用兩個令栱交接,以承載翼角,這種搭接形式很有特色,是一個難得的實例。梁架結(jié)構(gòu)中的蜀柱和叉手、生頭木、通長替木等,都是宋式做法。雖從明宣德年間以來曾幾次大修,但總體看來,此殿仍可算作宋代建筑遺存。
光孝塔位于天寧寺西北隅,在江蘇南通,其歷史最久,有“未有城,先有塔,前人就塔建城”之說。光孝塔亦稱支提塔,此塔建于公元864年即唐咸通五年,后歷代修葺,明宣德五年(1430年)及天順年間(1457-1464年)都曾重修,為五級八面磚木塔,塔身頎長玲瓏,為濠河西北一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