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汕地區(qū)位于我國廣東省東南沿海一帶,是潮汕民系的祖籍地與集中地,南方潮汕文化的發(fā)源地、興盛地,經過歷時的變遷,現(xiàn)包括汕頭、潮州、揭陽、汕尾四個地級市。潮汕地區(qū)屬亞熱帶季風氣候,氣溫濕熱,再加上海風的侵襲,容易導致傳統(tǒng)的木結構建筑腐蝕損壞。為了盡可能降低這一氣候所帶來的影響,在潮汕的傳統(tǒng)建筑中,臺基、柱礎、柱子、梁架以及門廳的構架方面多用石制結構,并配以精細的石雕圖案進行裝飾,由此形成了獨特的潮汕地區(qū)建筑石雕藝術。
潮汕祠堂建筑
潮汕建筑采用石制品的做法,由來已久,早可以追溯至漢朝時期。公元650年之后,受閩南地區(qū)以及中原地區(qū)的影響,潮汕地區(qū)的建筑石制品逐漸由簡單的雕飾,擴展成了可以純石制造一座建筑,石材加工技藝日趨成熟,石雕技藝逐漸個性化,地方化。到清朝時期,大量的浮雕、圓雕、沉雕、鏤雕等多種雕刻技藝展現(xiàn)在世人眼前,人們也越來越多的看到建筑與石雕藝術的融合。一塊塊冰冷的石頭,成為了威武霸氣的石獅子、敦厚和藹的石雕吉象、精致的透雕窗花、一幅幅生動形象的人物故事浮雕等等。這些石材石雕制品,剛柔并濟,或粗獷,或精細,其藝術價值逐漸展現(xiàn)出來。
祠堂祖廟建筑
潮汕宗祠祖廟民居常見的石雕表現(xiàn)手法。潮汕建筑石雕基本參考宋《營造法式》所述,潮汕建筑石雕的鏤空石雕分:素平、減地平、壓地隱起、剔地起突,這個四個意思實則是無花紋狀、線雕、淺浮雕、高浮雕。這四個經常組合起來,將整個石雕藝術的層次彰顯的更加清晰明了。鏤雕就是這四種雕刻層級的混合,然后再將素平的位置打通鏤空,此種做法十分獨特,對于雕刻工具、雕刻技術要求十分嚴格。鏤空石雕一般是雙面雕,既能給觀賞者一種空靈剔透的感覺,又能起到良好的通風、采光效果,一般在屏風、祠堂正面比較常見。
浮雕石象圖
潮汕宗祠祖廟內的石雕,先要從其建筑結構中的石梁枋說起。地基是一座建筑的基礎,而石梁、石枋以及石梁枋則是建筑的必備結構。石梁即房梁,石枋是柱子之間其聯(lián)系作用的東西,上承屋頂,下接石柱。在潮汕宗祠民居中,石梁枋一般都是裸露在外面,上面會雕刻各式各樣的浮雕圖案。雕刻方式一般為線雕或淺浮雕,也有些房屋建筑夠大的,其石梁枋用料比較大,可以雕刻3-5公分的浮雕,非常的立體顯眼。雕刻圖案一般是人物故事圖、吉祥八寶圖、孝道圖、雙龍戲珠圖以及山水花鳥一類的等等。石梁枋的設計與制作,應在保證足夠安全實用的情況下,進行再創(chuàng)作,否則會得不償失。
祠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