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齊石雕佛像有很多不同的特點,很多石雕佛像有著非常多的造型和特點,特別是皇室建立的佛像和民間自己的雕刻品,有著非常多的差異,這些差異中包含的一些故事,這些差異的形成也就造就了這一時期北齊石雕佛像的核心價值,可以說,這一時期的石雕佛像是整個佛像加工中的一種非常經典的時期。
衣著方面,山東地區(qū)的石雕佛像因為靠海,所以對于佛教的理解有著非常自主的想法,比如袈裟,基本上采用的是印度當地的袈裟,但是其他地方的大部分都受漢文化和影響,所以往往展示的袈裟都多少有了漢元素的夾雜在其中。
這個時期的佛像的佛頭肉髻低平,以前的高聳肉髻,改成貼切自然的扁平狀螺發(fā)。這是北齊佛像最大的一個改變,并且流傳到現在,大部分的菩薩佛像依然是扁平狀的螺發(fā)。
北齊造像一改北魏以來的秀骨清像、褒衣博帶樣式,這是以前的佛像不曾出現的,因為中國紡織業(yè)的發(fā)展,很多袈裟和衣服都做的比較薄,并且可以明顯的展示出身體的身材,更有肌肉感和人體線條的美感。
北齊佛像寬肩細腰,胸腹微突,軀體豐腴飽滿,身形修長,姿勢直挺,體態(tài)優(yōu)美,這種瀟灑的美感,讓人更能體現出一種修佛的隨意性和自由的氣息。
北魏時期是佛教大肆發(fā)展的一個時期,可以說,北魏時期是一個佛教治理國家,但是也是佛教毀掉這個國家的典型案例,最初期的時候,北魏因為是鮮卑人建立的朝代,統治著更多的漢人,所以鮮卑人急需要一種文化來拉近兩種民族的文化差異,無疑,外來的佛教被北魏的統治者選中,佛教的受苦受難,來生享受等等理念都會支持人們無怨無悔的活下去,并且沒有反抗之心,最明顯的就是印度地區(qū),只要現代,依然有著非常明顯的等級制度和不公平的社會階級觀念,并且窮人非常相信窮就是窮,翻不了身,這與中國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,這主要是與中國人佛教發(fā)展的同時不斷的發(fā)展其他的,比如道教,伊斯蘭教,基督教,天主教,并且中國歷史以來就有王侯將相,寧有種乎這樣的經典文字流傳下來,所以佛教進入中國的時候時機導致了注定了北魏的佛教大力發(fā)展并不能掩蓋社會腐敗的現實,并且大量的人成為僧人來逃避繁重的勞作和苛捐雜稅。
有了這樣的社會背景,所以這個時期的石雕佛像有著非常明顯的差異性,貴族信奉的佛像,是高貴的,奢華的,并且有著非常精細的工藝,在配飾上,更是有一種高人一等的感覺,與之相反的是窮人信奉的佛像,大多是非常簡樸,和善,并且有著和普通人一樣的服飾和形態(tài)。這兩種不同的形態(tài)就是北魏石雕佛像最大的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