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-09
2020
浮雕石雕佛像的設計都較為具備特點,實際上錯覺上的運用也通常都是變成石材浮雕佛像的關鍵形式,特別是在是在多方位的應用上較為多。
北齊是東魏石雕藝術文化的繼承著,在當時那么多的國家中,唯獨這一脈的石雕發(fā)展是最好的,在結構上,和人物造型方面有了很多的改變。佛教及印度、中亞、西亞,鮮卑,漢文化在本時期持續(xù)對藝術產生重大影響。很多中國史上最精致的佛像坐落于北齊的佛寺洞窟寺,這些佛像說明當時制作佛雕的工藝,以及北魏以來藝術風格的快速進展。在三國兩晉南北朝中,北齊是佛像雕刻最重要的一個朝代。
北齊時期佛教石窟以響堂山石窟為代表,北響堂山石窟開鑿于邯鄲峰峰鼓山西麓,南響堂山石窟開鑿于邯鄲峰峰鼓山南麓,與元寶山隔河(河北滏陽河)相望。兩座石窟現存洞窟眾多,有很多石刻雕像、彩繪壁畫,具有非常高的藝術研究價值。除了響堂山石窟, 還有一些吊廟,一些其他的佛像也流傳了下來。
北齊石雕佛像最為明顯的就是佛像開始注重細節(jié)的雕刻,特別在一些比較不明顯的部位和角落,北齊的石雕佛像一般是皇室人員督導建造,所以造型非常具有特色,人物形態(tài)也非常的鮮活。
北魏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權,歷經148年,有三個統(tǒng)治者,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。北魏時期是佛教發(fā)展非常迅速的一個時期,因為遷都洛陽,鮮卑文化和中原文虎阿德碰撞,衍生出非常多的新的漢文化,北魏也成為拓跋魏,因為后期拓跋氏改元氏,這個時期也被人稱之為元魏
北魏石雕佛像文化主要集中表現在當時的石窟文化。它繼承了漢朝的佛像文化,鮮卑的佛像文化,也受到國外,特別是古代印度藝術的影響。最出名的有以下石窟:摩崖石窟(有記載,2017年剛剛出土),其他保存至今的著名的有大同云崗石窟,河南洛陽龍門石窟,甘肅敦煌石窟,以及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、永靖的炳靈寺石窟,山西太原的天龍山萬佛洞,河南鞏縣的石窟寺等。在這些石窟中有古代藝術工匠所塑造出來的數以萬計的佛像,代表了當時中國雕塑藝術的最高水平,至今仍是馳名世界的藝術寶庫
北魏大部分時期,由于國家動蕩,以及人們的反戰(zhàn)情緒高漲,所以國家和有錢的官員都希望安定下來,在民間廣泛推廣佛教的教義,今生受苦,來生享受這樣的教義來增加人們對于痛苦的忍耐力,所以佛教藝術十分興盛。這個時期既是開啟了佛像雕刻文化的大時代,也是人們對于佛像藝術的一種認識和發(fā)掘。這個時期的作品大多比較小,以浮雕居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