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薩是“菩提薩埵”(bodhisatta)的簡稱。薩埵譯為“有情”,菩薩,便是覺有情,有情是指有情愛與情性的生物。將自己和一切眾生一齊從愚癡中解脫出來,而得到徹底的覺悟(自覺覺他),這種人便叫做菩薩。所以我們經(jīng)常看到菩薩救苦救難,實際上,更多的是解脫人們心中的苦悶和一些思想上的問題,菩薩是 一種覺悟的代表,只有覺悟了,才能被人尊重和支持。
菩薩是一種身份,是一種地位和境界的稱呼,但是菩薩是眾生成佛的必經(jīng)身份,眾生要成佛,必須先發(fā)大愿心,最主要的有四條,稱為四宏誓愿:“眾生無邊誓愿度,煩惱無盡誓愿斷,法門無量誓愿學(xué),佛道無上誓愿成。”可見,要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菩薩,并不容易,首先最容易達(dá)到的境界就是成為一個信徒,然后成為羅漢,尊者,然后到菩薩,最后才到佛,菩薩是佛教中身份第二的位置,很多佛都是從菩薩起來的,比如觀世音菩薩,彌勒菩薩等等,到后面都是成為了佛的。
石雕菩薩的特點是因為人們對于佛的訴求太多,考慮到佛掌管天下大事,對于個人的小事無法兼顧,所以人們會一菩薩為信奉目標(biāo),希望先可以達(dá)到菩薩這一種地位,這是人們退而求其次的一種方式和方法。比如我們?nèi)マk事是找皇帝還是去尋求地方官員的幫助意義是比較接近的。